兩國三地同屏操作,打破手術空間桎梏 仁濟醫院牽頭完成多點協同遠程機器人手術
同一術式、三地執行、異地控制,中英兩國三家頂尖外科團隊云端齊聚共同完成一場跨越洲際的遠程機器人手術。7月17日,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以下簡稱“仁濟醫院”)牽頭,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與英國倫敦皇家馬斯登醫院聯合開展的多點協同、跨洲遠程機器人手術在上海、香港、倫敦三地同步開展,最終順利完成。
本次手術匯聚了中國上海、中國香港與英國倫敦的頂尖外科團隊,借助國產手術機器人遠程平臺,跨越歐亞大陸,聯動完成香港本地的手術。手術當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副院長王爭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醫療機器人創新技術中心主任趙偉仁教授,倫敦皇家馬斯登醫院上消化道外科首席專家Asif Chaudry醫生以及國內外多位外科手術專家,共同見證此次全球智慧醫療資源聯動實戰落地。
上海啟動、倫敦接力、香港督導
三地團隊完成跨洲機器人手術
本次手術地點設在中國香港,仁濟醫院與倫敦皇家馬斯登醫院的專家團隊分別擔任主刀專家,三地外科團隊通過遠程協作,在實驗豬身上接力完成腹腔鏡手術機器人胃切除術。
北京時間7月17日16點40分,手術正式開始。仁濟醫院胃腸外科主任張子臻教授擔任術中主操,率先接入國產手術機器人系統進行遠程操作,憑借精湛技術完成了胃食管連接區域的解剖與暴露。手術團隊細致剝離出粘連組織,完整游離胃底與食管,手術視野清晰明確,為后續跨時區手術交接打下堅實基礎。
隨后,手術控制權平穩切換至倫敦皇家馬斯登醫院專家團隊。上消化道及胃食管外科顧問Asif Chaudry醫生操控機器人完成分離胃與結腸、胰腺、脾臟,顯露上腹腔主要器官的供血動脈,精準清掃區域淋巴結并評估手術質量。在術中他通過語音與上海、香港專家保持實時溝通,確保手術節奏與術前方案一致。Asif Chaudry 醫生對手術操作系統即時響應速度給予高度評價,表示“仿佛自己就在‘患者’床旁”。
在香港現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上消化道及代謝外科部主任、外科學系助理教授陳詩瓏醫生負責術中監護與系統支持,全程保障系統運行與安全,為另外兩地的主刀團隊提供了堅實的臨床支撐,并協助術中過程記錄,為后續評估與經驗復用積累第一手資料。
同一視野、同一空間
遠程手術協作機制走向實用化
整場手術歷時約一個小時,圖像傳輸清晰、指令響應流暢,三地術者間控制權切換自如,術程節奏銜接緊湊。仁濟醫院與倫敦皇家馬斯登醫院的外科專家團隊在遠程操作中建立起統一術野與解剖視角,香港團隊提供本地臨床協同與實時支持,三方協同實現了從解剖暴露到結構重建的完整閉環操作。
在術后研討環節中,三地專家團隊充分肯定了手術機器人系統在跨國遠程多點協同中的穩定性與實戰價值。跨時區術者能夠實現無縫切換,系統銜接流暢,圖像與操作響應同步穩定;術野判斷與解剖視角保持高度一致,保證“同一個手術視角”,確保手術操作延續性和安全性;語音同步、圖像交互自然順暢,三地專家仿佛身處“同一間手術室”,高效溝通、默契執行。
與會專家還探討了遠程協同中的關鍵技術要點與優化空間,為今后常態化開展此類手術積累寶貴經驗。
推進智慧醫療常態化合作
打造跨地區、跨時區手術協作新方案
本次手術的順利完成,不僅驗證了中國手術機器人技術在遠程臨床應用場景中的穩定性、精準性與多地適配性,也展現了在不同國家地區間建立超遠距離、高效協同機制的可能性。
王爭副院長表示,本次跨越地區、跨越時區的多點協同實踐,體現了技術手段推動優質醫療資源跨區域流動的現實路徑,為今后實現“患者不動、專家在線、資源共享”的遠程醫療模式提供了可行性參考。“仁濟醫院將攜手全球各地專家,共同探索遠程醫療技術發展和協作的新路徑,為中國智慧醫療的系統化發展提供實踐樣本,為患者帶來更先進、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趙偉仁教授表示,此次跨國三地協同的遠程手術不僅是技術創新的一次重要嘗試,更展現了香港在國際醫學協作中的積極貢獻。這一創新舉措,將充分展示不同區域之間在醫療技術與智慧醫療領域的緊密合作潛力。他希望推動更多智慧醫療項目的落地,為香港乃至亞洲地區醫療服務的發展貢獻力量。
Asif Chaudry醫生談及此次合作,表示交叉學科的科學研究和數字化創新,正在不斷重塑全球癌癥治療與護理的未來。他指出,臨床領導力、機器人技術與轉化醫學研究的融合,使得團隊能夠跨越國界,作為一個統一的外科團隊開展手術,這意味著無論患者身在何處,都能獲得專業、個性化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