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谷崛起AI應用創新高地,九家企業躋身福布斯中國AI TECH 50榜單
2025年6月27日,中國光谷人工智能創新大會揭曉了2025福布斯中國人工智能科技企業TOP 50榜單。9家武漢企業躋身榜單,其中8家聚集在中國光谷,上榜總數位列全國第四,僅次于上海、北京和深圳。武漢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700億元,為這一成績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其中光谷貢獻了450億元,占比近七成。沒有炒作大模型參數規模的喧囂,光谷企業展示了中國人工智能的真正優勢:在智慧醫療、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垂直領域,通過應用創新與場景深度融合解決實際問題。
武漢已躋身中國AI第一陣營
此次評選被視為中國AI產業發展的「風向標」。2025年的評選吸引了全國523家企業角逐,武漢企業的集體突圍標志著中國AI版圖的重構。光谷成為中部AI創新極核,武漢紫東太初、達夢數據、聲通科技、蘭丁股份等代表性企業均落地光谷,形成了一條從基礎大模型到場景應用的完整產業鏈。產業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趨勢。“近五年武漢AI產業復合增長率超40%,核心產業規模突破700億元。光谷作為核心承載區,2024年AI核心產業規模達450億元,占武漢市近70%”。
深耕垂直領域,應用創新成為核心競爭力
中國AI的獨特優勢在光谷企業身上得到充分體現——不追逐通用大模型的光環,而是構筑垂直領域解決方案。在醫療健康領域,蘭丁股份完成了AI癌細胞診斷大數據云平臺的研發及產業化。該系統已在全國31個省區市的2000多家醫療機構應用;聲通科技作為全棧交互式AI服務商,已在城市管理及行政領域拿下14%的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第一。出版行業的變革者數傳集團,成功研發出版大模型BOOKSGPT,推動200余家出版機構數字化轉型,并參與國家標準的制定。
打造“大模型淘寶”,公共服務平臺賦能產業
大會現場,一款關鍵基礎設施正式亮相——江城模境·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共服務平臺(武漢)。該平臺被業界形象地稱為“大模型淘寶”。
作為工信部人工智能大模型落地地方的第二站(繼深圳之后),武漢平臺具備三大核心功能:
開源生態集聚地:托管DeepSeek、通義千問等1300余個精品大模型,匯聚100余個高質量數據集
一站式選型服務站:提供110余個國內主流大模型在線試用和測試選型服務
產業供需連接器:聚焦智能網聯汽車、人形機器人、智能硬件等重點領域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魏亮表示:“武漢平臺將以光谷為支點,面向中部地區提供大模型定制化服務,打造生態開放、應用引領的產業公共服務體系。”
產業生態支撐,構建“政產學研”共同體
光谷AI產業的崛起絕非偶然,其背后是多方力量共同構建的創新生態系統。科教資源成為人才搖籃。光谷區內及周邊的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雙一流”高校,年均培養AI專業人才超3000人。科研平臺加速技術轉化。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28家省級以上科研平臺,直接將國家重大專項成果轉化為產業應用。產業政策方面,光谷實施“雙招雙引”戰略,吸引了華為、小米、聲通科技等龍頭企業落地。大會前夕,光谷還舉辦了高規格的院士專家座談會。圖靈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約翰·E·霍普克羅夫特、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勝、零一萬物CEO、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張亞勤等中外院士專家一致建議:依托本地科教資源,打造政產學研共同體,營造優質創業生態。
打造中國AI“第四極”,光谷錨定千億目標
站在新的起點上,光谷已明確未來發展藍圖——打造中國AI產業“第四極”。武漢市委常委、東湖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沈悅在大會致辭中宣布:“發展AI產業光谷有決心、有信心,我們將堅持以自主創新為引領,從基礎硬件和AI+兩端發力,力爭三年內培育三個百億企業,中小企業破千家,產業規模突破千億。”“中國光谷”正加速向“世界光谷”邁進。
光谷的探索揭示了中國AI發展的獨特路徑:沒有陷入大模型參數的軍備競賽,而是將技術用于具體垂直領域的痛點。在東湖高新區,一塊嶄新招牌剛剛掛起——AI+辦公室。這個由院士、企業家參與干部遴選的機構,將成為協調產業發展的神經中樞。當全球AI競賽轉向應用深度與產業融合,中國光谷已悄然領跑新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