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通許看酸辣粉江湖:一碗粉的千億布局,藏在供應鏈的“毛細血管”里
“以粉會友,共話產業未來。”在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同期活動2025中國食品產業供應鏈推介會上,河南省通許縣委副書記、縣長憨振強的開場白親切而有力,并帶著通許蒸蒸日上的酸辣粉產業圖景,向眾人展示了一個縣域如何以“鏈”為筆,在“從田間地頭到全球餐桌”的道路上寫下精彩篇章。從他的介紹中,我們得以窺見通許酸辣粉產業的深厚底蘊與蓬勃野心,更能探尋到特色食品產業在產業鏈思維引領下的升級密碼。
一碗粉的底層邏輯
供應鏈是“定盤星”
酸辣粉的走紅,從來不是偶然。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方便食品市場規模突破5000億元,其中速食粉面類占比超30%,而酸辣粉憑借“酸辣刺激”的味覺記憶點和“即開即食”的便捷性,年增速始終保持在20%以上。2022年我國酸辣粉行業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2.31 元增長至15.83億元,估計2023年我國酸辣粉行業市場規模在19.06億元左右,且這一數字仍在持續攀升。但熱鬧背后,行業早已進入“近身肉搏”階段:消費者既要“吃得快”,更要“吃得好”;企業既要拼價格,更要拼品質。
通許的破局之道,藏在“從田間地頭到全球餐桌”的全鏈條布局里。
作為“中原小糧倉”,通許767平方公里的黃淮沖積平原上,生長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通許小麥”,29萬畝紅薯、馬鈴薯、辣椒構成的原料基地,直接覆蓋酸辣粉生產的“主料需求”。更關鍵的是,其周邊形成的“29萬畝原料供給圈”并非零散種植,而是納入國家甘薯產業集群、馬鈴薯二作區競爭力全國第一的標準化種植帶——這意味著原料的穩定性、成本可控性遠超分散產區。
“好粉先要好料,好料離不開好地。” 業內人士直言,酸辣粉看似簡單,但若原料供應鏈不穩定,很容易陷入“旺季斷貨、淡季壓倉”的困境。通許的優勢正在于,把原料種植從“散戶行為”變成“產業工程”,通過地理標志、產業集群等政策工具,將“靠天吃飯”的農業變成“按單生產”的供應鏈前端。
在納食看來,原料供應鏈的穩與優是酸辣粉產業根基。通許將原料種植納入產業工程,樹立了源頭把控標桿,印證了筑牢根基才能立足行業。
產業升級的密碼
從“做產品”到“建生態”
酸辣粉行業的競爭,早已不是單一企業的較量,而是產業鏈生態的比拼。通許的“全鏈優品”實力,藏在五個維度的協同里。
技術是底氣。作為健康粉條工藝的發源地,通許首創的“零明礬涂布工藝”改寫了行業對“粉絲必須含添加劑”的認知;“無脫氫鮮濕粉”技術讓酸辣粉從“干制速食”向“鮮濕即食”升級。更妙的是“地熱好水”的加持——氟、鍶、鋰等5項指標達醫療級的礦物水,既成了“好水造好粉”的天然背書,也成了難以復制的地理壁壘。
標準是門檻。當很多地區還在拼“價格戰”時,通許已發布《通許酸辣粉》團體標準,推出 “通許U粉”區域公用品牌。這意味著,從原料比例到生產流程,從添加劑使用到口感指標,每一碗出自通許的酸辣粉都有了“標尺”。在消費者越來越關注食品安全的當下,“有標準的好粉”遠比“便宜的粉”更有競爭力。
集群是動能。76條生產線、7.2億桶年產能,讓通許坐穩“全國最大酸辣粉生產基地”的位置,但真正的價值在于“集群效應”:麗星機械壟斷全國80%的涂布粉絲設備市場,紫林醋業定向研發專用醋,鉅富邦紙業年產32億個紙碗——從設備到原料,從包裝到物流,企業在30公里半徑內就能完成全鏈條采購,綜合成本比分散布局低15%-20%。
更值得關注的是“三園聯動”模式:酸辣粉產業園聚焦研發生產,淀粉產業園保障原料供應,京東物流園實現“48小時全國直達”。這種“研發—生產—物流”的閉環,讓通許從“單一生產基地”變成“產業生態平臺”,甚至能孵化出“朱曉克”“湯粉郎”等實體店品牌,完成從“toB代工”到“toC品牌”的跨越。
從渠道數據來看,2023年,酸辣粉在整體方便速食類目中市場份額基本保持在1.2%左右,在其他新型粉面速食和自熱食品波動下滑的背景下,速食酸辣粉的份額仍較為穩定,表現出較強的消費韌性。在線上市場,速食酸辣粉增長勢頭強勁,在淘寶、天貓等傳統電商平臺銷售額穩健增長,抖音、快手等新興內容電商平臺更是成為角逐新高地,2023年內容平臺速食酸辣粉銷售額同比增速在30%以上,且內容電商平臺已占據線上銷售超60%的市場份額,通許的產業生態模式無疑更適應這種線上線下融合的渠道發展趨勢。
在納食看來,通許從技術創新到產業集群,實現了從做產品到建生態的跨越。全鏈條生態構建是行業競爭關鍵,為酸辣粉產業發展指明方向。
從“超級單品”到“百億集群”
通許酸辣粉的進化方向
通許的野心,不止于“做最大的生產基地”,而是要探索酸辣粉從“超級單品”到“百億產業集群”的進化路徑。
品類延伸打開天花板。在酸辣粉之外,通許正發力“酸辣粉+”鏈條:脫水蔬菜、凈菜加工、低溫冷凍制品、調味料等配套產業,既延伸了產業鏈長度,也提高了抗風險能力——當酸辣粉市場出現波動時,配套產業能形成“緩沖帶”。而上都實業“覆蓋全國3/4烤面筋市場”的布局,更說明通許已從“粉類單品”向“面制品集群”擴張。
出海突破邊界。目前,通許酸辣粉已出口俄羅斯、馬來西亞等20多個國家,這背后是“河南省酸辣粉檢測中心”和“產業大數據底座”的支撐——通過建立全鏈路追溯體系,讓海外消費者放心:這碗來自中國的酸辣粉,從種植到出口的每一步都可查。在“中餐出海”的大背景下,酸辣粉正成為繼方便面之后,中國方便食品的又一張“出海名片”。我國已占據世界酸辣粉行業的主導地位,2019年我國酸辣粉產量約2.28億份,需求量約2.18億份;預計2023年我國酸辣粉產量約為5.02億份,需求量約為4.82億份,通許在這一全球化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政策托舉加速度。被納入河南省“雙百工程”、鄉村富民產業鏈,10億元產業基金加持,22條專項扶持政策落地——這些“真金白銀”的支持,讓通許的產業鏈建設有了“加速度”。
在納食看來,通許從單品到集群的發展路徑,揭示了酸辣粉行業需通過品類延伸和出海突破增長瓶頸,實現規模化高質量發展。
通許模式的行業啟示
特色食品該如何破圈?
通許的實踐,為中國特色食品產業升級提供了一套可借鑒的邏輯。
供應鏈是核心競爭力。無論是29萬畝原料基地的“前端鎖定”,還是“三園聯動”的“中端協同”,亦或是京東物流園的“后端穿透”,通許的每一步都在強化供應鏈的“韌性”。對于特色食品而言,誰能掌控從源頭到終端的全鏈條,誰就能在市場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品牌化是必由之路。從“通許小麥”地理標志到“通許U粉”區域公用品牌,通許的路徑證明:區域公用品牌能讓單個企業的“小品牌”搭乘“區域大品牌”的快車,形成“1+1>2”的效應。這比企業各自為戰、陷入“內卷”要高效得多。
生態化是終極形態。當麗星機械、紫林醋業、福景堂淀粉等企業在通許形成“設備—原料—加工—包裝—物流”的閉環,當杭州微念這樣的MCN機構來孵化“酸辣粉網紅品牌”,通許已不是簡單的“生產基地”,而是“酸辣粉產業生態樞紐”。這種生態能力,才是最難被復制的護城河。
從街頭小吃到百億產業,從地方特色到全球餐桌,通許酸辣粉的故事,本質上是中國特色食品產業“供應鏈制勝”的縮影。當一碗粉的背后,站著29萬畝標準化農田、76條智能生產線、3個專業產業園和無數協同企業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縣城的產業野心,更是中國食品工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轉型的生動實踐。
或許未來,酸辣粉江湖的競爭會更激烈,但通許的探索早已指明方向:供應鏈的“毛細血管”越發達,產業的“肌體”就越強壯。這,才是一碗粉能撬動千億市場的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