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青衿?漁耕共富|石淙鏈動記:從漁耕產業到文旅共富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浪潮中,漁業產業鏈的創新與文旅融合的探索,正成為鄉村共富的重要密碼。作為“建行裕農通杯”及“第八屆浙江省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大賽”的實踐探索之一,浙江萬里學院“漁你共富”隊走進湖州市南潯區石淙鎮石淙村,循著“育苗—養殖—流通—文旅”的脈絡,深入探訪漁業全產業鏈的科技賦能之路,觀察節慶經濟背后的長效發展思考,并為龍蝦節的升級勾勒更貼近共富的藍圖。
漁業全產業鏈探秘:科技賦能筑牢共富根基
“漁你共富”隊首站深入石淙村漁業核心環節,解碼從育苗到流通的產業密碼。在天辰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蓄水池、培育池、孵化池構成的“生命鏈條”精準調控水溫與溶氧,8米見方的精養池中,滯育性加州鱸魚苗憑借延遲發育特性契合市場旺季,存活率超40%,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惠民漁業的張建豐先生則以“慶漁堂”APP實時監測28項水質數據,蜂窩式自流水系統阻斷病毒交叉感染,配合溫棚控溫技術,使魚苗存活率翻倍,其主導的育苗技術已申請專利,并通過“一帶一路”輸出至哈薩克斯坦,從養殖者升級為國際技術方案提供者。
凌晨的成品魚魚塘里,養魚師傅用“人工墻”引導魚群、“送網增氧”保障鮮活,青魚、胖頭魚等分層養殖實現水域資源最大化利用;和孚魚類交易市場以“對銷模式”降低漁民的流通成本,采用“井水換水+冰塊降溫技術”破解高溫運輸難題。運營近四十年的平臺既是交易樞紐,更是漁民增收的“助推器”;“狀元湖”垂釣中心創新“休閑+收益”模式,釣友釣獲的魚可回收重投,搭配星際露營酒店,讓漁業休閑場景煥發新活力。
文旅融合初探索:節慶經濟暗藏長效思考
實踐隊聚焦石淙鎮村旅與漁業的跨界融合,致力于發現節慶活力背后的提升空間。在“花田囍市”花海景區,凡石宋韻博物館、霍比特小屋與“囍樂谷”兒童樂園構成多元場景,而龍蝦節作為核心活動,曾創下單次客流量20萬、輻射營收超千萬元的佳績。據村民回憶,節慶期間街道擺滿龍蝦攤、花海舉辦音樂節,熱鬧非凡,但繁華多停留在“當期”,持續性收益待突破。
石淙村黨群服務中心的陸干部也提出破局思路:規劃長期夜市或特色街區,讓村民手藝轉化為日常產品,變“節慶經濟”為“日常經濟”;依托“蠶花之鄉”底蘊打造核心產品,激活長效創收。目前花海運營公司的宋經理認為,“龍蝦+花”的創意產品受年輕人青睞,但鄉村項目需兼顧接地氣與新意,需在協調村民關系中探索可持續路徑。
龍蝦節升級藍圖:從一季熱鬧到全年共富
針對文旅融合的長效性挑戰,實踐隊結合調研提出龍蝦節升級方案。以“龍蝦+花海”為核心打造原創IP,衍生出印著石淙八景的鑰匙扣、手繪路線手冊、紀念章帆布袋等文創周邊,讓鄉村文化隨游客傳播。設計融合“慢生活”與“漁趣”的Country Walk路線,龍蝦造型路牌串聯花海研學區與釣魚場,游客可解鎖“釣蝦體驗”、“蠶桑非遺”等隱藏玩法,而村民自營的“蝦味食堂”將嘗試推出鮮花味龍蝦等創意菜品,直接帶動農戶增收。
實踐隊重點設計親子互動環節來強化漁耕文化的傳遞。“小小釣蝦師”賽場讓孩子體驗垂釣樂趣,釣獲的蝦可現場加工或帶回家;創意涂鴉區中,白胚龍蝦玩偶等待斑斕創作,“最佳創意獎”獎品為村民手工蠶花掛件。運營團隊計劃聯動漁業公司探索“蝦殼養花、花肥育蝦”生態循環模式,為村里老人提供簡易勞作崗位,讓節慶IP從一季熱鬧扎根鄉村土壤,成為全年增收的共富引擎。
從育苗車間的精準調控到交易市場的流通革新,從龍蝦節的熱鬧喧囂到長效增收的藍圖擘畫,石淙村以漁業為基、文旅為翼,在科技賦能與文化傳承中走出了一條“漁耕共富”的特色路徑。“漁你共富”實踐隊見證的不僅是一條產業鏈的成熟、一個節慶的成長,更是鄉村在產業融合中迸發的活力與智慧。未來,隨著漁業技術的持續迭代與文旅IP的深度扎根,石淙村必將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中,繪就更絢爛的共富圖景。
文字|周致丞 舒旭 方宋煜
攝影|朱奕宸 繆仁毅 韓羽桐
來源|浙江萬里學院“漁你共富”暑期社會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