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盛夏餃香飄:熊大爺公益暖途,用愛點亮童心燈塔
北川盛夏,蟬鳴裹著餃香。7月22日下午,數十名北川兒童,手持餃子皮和手工刀,把一張長案板圍成了“長龍”。手指間一捏一合,“熊大爺流動餃子課堂”的紅色橫幅隨風鼓動——這是創始人劉俊雄踐行北川公益的第16個年頭,也是2019年創立熊大爺企業后,第6次以“熊大爺”之名開課。
靜水深流:企業公益的長期主義實踐
公益的真諦不在于聲勢浩大,而在于持之以恒。作為大魚公益的長期資助企業,熊大爺的公益行動與這家深耕北川多年的專業機構緊密相連。
大魚青少年公益發展中心(簡稱“大魚公益”)源于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從“中國心”志愿者團隊發展為專注困境兒童服務的專業組織,以“啟動青少年的生命動能”為使命,通過經濟資助、情感陪伴、能力培養等立體化服務,累計幫助4800余名困境兒童。
據大魚公益的高隊回憶,當時劉俊雄還是名大一學生,作為志愿者來到發展中心,用自己的體育專長教孩子們運動,后來隨著企業成立和發展,這種個人善舉逐步升華為系統的企業公益項目,至今已有16年。
在持續提供物質資質的同時,熊大爺還邀請孩子們走進企業總部,聆聽創始團隊的創業歷程,見證一個品牌從無到有的奮斗故事。當山區孩子們親眼看到企業的發展軌跡,那些關于“夢想”“奮斗”的抽象概念突然變得具體可感。創業故事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傳奇,而是由普通人書寫的現實篇章。
這種精心設計的互動,實質上完成了一場無聲的“心理建設”:它幫助青少年突破環境限制形成的認知天花板,重建“自尊-自信-自強”的心理鏈條。當孩子們意識到“我們之間差的不是天賦,而是機會和堅持”時,熊大爺公益項目最珍貴的價值已然實現——最好的幫助,是讓受助者終有一天不再需要幫助。
餃子里的文化傳承:從美食到育人的跨越
熊大爺的公益行動不僅停留在物質層面,更巧妙地將中國傳統美食文化融入其中。餃子,作為象征團圓與祝福的食物,成為了熊大爺團隊傳遞傳統文化與生活技能的載體。
近年來,熊大爺團隊多次組織北川的孩子們學習包餃子。這項看似簡單的活動,實則蘊含著深刻的生活教育意義。通過親手調餡、包捏、煮制的全過程,孩子們不僅掌握了實實在在的生活技能,更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自立自強的品格。
這種切身的勞動體驗也帶來了深刻的認知轉變:孩子們開始理解,愛不僅是接受,更是創造與傳遞。他們會主動為家人準備晚餐,把第一鍋餃子端給家人,驕傲地說“這是我自己包的”。這種自發行為背后,是價值觀的悄然重塑:從“被動接受關愛”到“主動創造溫暖”的成長飛躍。這正是熊大爺公益項目超越物質幫扶的深層價值所在。
另一方面,餃子文化連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斷層,成為傳承的紐帶。高隊在采訪中感慨:“餃子文化蘊含團圓的美好祝愿,熊大爺通過教孩子包餃子的方式,將傳統手工文化的根脈重新拉緊。這種‘以食育人’的方式,既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為公益注入了新的活力。”
餃香暖童心:熊大爺用愛包出孩子的未來
熊大爺的公益實踐,展現了企業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更體現了文化傳承的時代使命。熊大爺用最質樸的方式詮釋了“授之以漁”的真諦——并非簡單地追求統一標準的成功,而是尊重每個孩子的特質,為他們量身定制成長方案。
這一獨具匠心的公益模式,既為學業優異者搭建起通向更廣闊天地的階梯,又為擅長實踐操作的孩子提供了立足社會的技藝支撐,展現出包容性與可持續性。這種“因材賦能”的公益智慧,讓不同稟賦的青少年都能獲得向上生長的支點。
而通過多次與企業團隊的平等交流,孩子們開始從“受助者”轉變為“潛在同行者”。他們意識到:“我并非只能被動接受幫助,未來同樣可以成為社會價值的創造者。”
熊大爺的公益行動,如同靜水深流,不張揚卻滋養了無數心靈。他們的故事,是關于堅守初心的寓言,是關于文化傳承的贊歌,更是關于企業擔當的啟示錄。而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種“默默付出、靜待花開”的精神,終將在更多領域綻放光芒,為社會的溫暖與進步注入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