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照護、能載人,還懂人心:如身機器人齊家 Q1 閃耀 WAIC,養老機器人迎新突破
“我跟它說‘給我一瓶水’,它真的就遞給我了。”
“坐在上面,還能靠手腕控制方向,這機器人真有點意思。”
在剛剛落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一個不起眼的“機器人小賣鋪”意外出圈:觀眾排隊與機器人對話互動,有人干脆坐上機器人,讓它載著自己在人群中前行。看熱鬧之余,更多人開始好奇——它究竟能做什么?能不能真的走進日常照護場景?
它的名字叫齊家Q1,由上海如身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不同于傳統服務型機器人,這是一款專為養老照護場景定制的人形機器人,既能做事、能載人,也能陪伴與守護,正在悄然打開“機器人+養老”落地的新入口。
養老機器人不在于“酷炫”,而在于“有用”
在WAIC這樣的頂級AI盛會,觀眾早已習慣看到各種“會跳舞”“能作詩”的機器人。但齊家Q1的熱度,恰恰來自它的實用主義哲學——它不是用來表演的,而是用來“幫忙”的。
在如身機器人展位,齊家Q1在嘈雜的人流中完成了連續4天、超500次的真實交互體驗:執行語音指令、抓取并遞送物品、聊天互動、載人導航,這些不是預設劇本,而是實時交互。
團隊坦言,這些功能對應的其實正是照護日常中最常見、也最繁瑣的情景:
夜間老人起身要水,但不想叫醒護工;
半失能老人上廁所,但擔心途中跌倒;
獨居長者突發摔倒,但現場無人發現。
在這些具體而微、卻反復上演的“養老焦慮”中,齊家Q1希望扮演那個“有事能上、無事不擾”的可靠幫手。
“它不是表演型機器人,而是照護型機器人。”如身機器人創始人師云雷博士坦言,“我們所有的設計邏輯,都是從一個問題出發:如果家里只有它,能不能放心交給它一點事?”
一個身體,兩種形態:既能操作,也能載人
與大多數以“仿人結構”為主的機器人不同,齊家Q1采用了獨特的雙形態融合設計:
操作形態:支持喂飯、翻身、遞物、語音交互等任務;
輪椅形態:老人可直接乘坐,支持自主導航與手動引導。
這兩種形態之間的切換,只需通過一鍵語音或觸控指令完成機器人本體的身體朝向旋轉,無需任何硬件重構,即實現從“操作者”到“承載者”的角色轉變。
在這一過程中,齊家Q1通過實時重心調節+姿態鎖定+限速保護機制,確保即使是高齡長者坐上去,也能獲得足夠的安全冗余與交互可控性。
從硬件來看,齊家Q1的“實用主義”也體現在每一項配置中:
齊家Q1搭載全向移動底盤,可在家庭中自由穿行,支持原地旋轉、橫向側移,實測通過率在門檻、地毯、狹窄通道等環境中超95%;
其機械臂具備±1N級別柔順力控精度,并嵌入軟硬結合的阻力識別算法,既能穩穩扶起,也能防止誤壓;
配備電動升降坐墊與自主尋位算法,可根據老人身高與轉移場景自動調節最佳承托位置,顯著降低床椅轉移過程中跌倒風險,也減輕護理人員負擔。
在WAIC現場,不少養老機構代表主動試乘后給出反饋:“第一次見到既能做事又能坐人的機器人,真正解決了機構照護中‘兩人協作、一人負擔’的問題。”
既靠AI,也靠人:做得了動作,也守得住安全
面對“它是AI自己干活,還是人遠程操作”的問題,如身機器人團隊并不回避。
“簡單任務,比如遞水、陪聊,AI可以完成。復雜任務,比如轉移老人、翻身喂飯,目前主要還是靠遠程護理員操控。”
齊家Q1采用的是“AI+遙操作”的混合模式:一方面,配備多模態識別系統,能理解語音、感知力覺、規劃路徑;另一方面,借助雙邊力反饋平臺,讓護理員“像戴上手套一樣”精細操控。
這種“AI自動+人協同”的模式,被認為是當前養老機器人走進現實最務實的路徑。
尤其是在夜間無人、突發事件頻發、護理人手不足的情況下,齊家Q1可以實現“24小時響應不中斷”,讓家屬和護理員都能稍微安心一些。
全球老齡化加劇,機器人不再是“選項”,而是“解法”
從日本、德國到中國,全球多個國家都在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照護人力短缺、家庭負擔沉重、機構護理壓力上升,已不再是某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結構面臨的共同挑戰。
在這個大趨勢下,養老機器人不再只是一個新奇概念,而正逐步成為未來照護體系中的剛性配置。
“我們始終認為,機器人不是來‘替代’人,而是來‘幫助’人的。”師云雷博士表示,“它應當是照護關系中的延伸,是讓照顧這件事變得更可持續的一種手段。”
齊家Q1的設計正體現了這一理念:它不是單點替代某個崗位,而是在關鍵場景中提供安全可靠的協作支撐——在夜間,它能代替人起夜巡房;在白天,它能協助完成翻身、遞藥等高頻操作;在突發時刻,它能第一時間響應報警。
通過智能系統與人力照護的結合,它不僅提高了照護效率,更讓“有限的人手”變得更有效率、更有人性。
未來的養老,不是“人對抗老齡化”,而是“人機協同應對老齡化”。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落幕,養老機器人的征程才起步。齊家 Q1 詮釋著:技術不為驚艷,只為讓照護者安睡、老人安全如廁。它未必最聰慧,卻時刻在線;未必最前沿,卻從不缺席;不求像人,只愿助人。這,正是養老科技應有的方向。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落幕,養老機器人的征程才起步。齊家 Q1 詮釋著:技術不為驚艷,只為讓照護者安睡、老人安全如廁。它未必最聰慧,卻時刻在線;未必最前沿,卻從不缺席;不求像人,只愿助人。這,正是養老科技應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