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青春“夏”鄉|十五日探皖豫邊邑 尋密碼解振興新章
近日,西安外事學院商學院青春“夏”鄉實踐團圓滿結束在安徽省六安市葉集區為期15天的深度調研實踐,帶著豐碩的調研成果與思考,從合肥踏上返程西安之路。實踐團行前周密籌備,不僅做了充分的背景調研,更分別與六安市葉集區、洪集鎮、三元鎮、平崗街道的四位團委書記建立聯系,及時溝通行程細節,為此次實踐的高效有序、圓滿收官奠定了堅實基礎。
紅色鑄魂:文旅融合激活內生動力
實踐團以紅色基因尋根為起點,在葉集區紅色文化展覽館、平崗切嶺、霍邱縣蘇維埃二區政府舊址(芮家祠堂)及洪集鎮紅色文化展覽館,系統梳理了這片土地的革命血脈與“知青精神”。成員們通過史料學習、實地走訪和問卷調研,深刻認識到紅色文化不僅是歷史遺產,更是驅動當代葉集文旅融合、凝聚人心的核心動能。
產業筑基:多元協同打造集約樣板
產業模式深度解碼是實踐核心。團隊足跡遍布平崗街道富崗村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花田嶺上民宿、萬畝桃園)、洪集鎮會館村稻蝦共作基地、三元鎮新塘村“灃如玉”稻米全產業鏈、娃娃魚養殖基地及灃橋村“守面人”非遺工坊。通過與文旅公司負責人臺啟墩、農技專家陸多紅、農業農村服務中心主任李文竹、種植大戶梁德龍及非遺傳承人桑宏山的深度訪談,并親身參與果實采摘、掛面制作,實踐團系統剖析了葉集如何通過特色農業集約化、產業形態多元化(桃園、稻蝦、稻米、木耳、吊瓜、娃娃魚)及非遺技藝市場化,實現資源高效整合與價值提升。三元鎮新塘村“一村多品”的產業布局,生動詮釋了“小體量”縣域的整合優勢。
治理聚力:“無事找書記”創新善治路徑
治理創新經驗的提煉為實踐帶來深刻洞見。在“無事”找書記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品牌的發源地——洪集鎮會館村,實踐團專訪黨支部副書記李強,解碼了這一通過主動服務化解矛盾、凝聚民心、提升治理效能的“葉集方案”。這一創新機制因其可復制性和實效性,成為實踐團重點研究的“葉集經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初抵時的探索熱情,到離別時的理性沉淀,十五天的沉浸式調研讓實踐團成員對葉集的發展邏輯有了深刻認知。他們清晰地看到,作為典型的“邊界縣域”,葉集通過紅旅融合鑄魂引流、特色產業筑基增收、精細治理聚力增效的三維發力,有效破解了資源分散、動能不足的共性問題,為中部地區乃至全國同類型縣域,提供了一個極具參考價值的“小體量高整合”振興樣板。
據悉,實踐團返程后,將系統整理分析此次調研獲取的一手資料與問卷數據,凝練成詳實可行的“葉集經驗”策略方案,在此基礎上形成調研報告,提交當地政府,為葉集及同類地區的社會治理與鄉村振興貢獻學術智慧與實踐參考。本次“三下鄉”活動,正是青年學子深入基層、服務社會的生動實踐。希望同學們以此為起點,將所學所知融入廣袤鄉土,在躬身實踐中奮力踐行“鄉村振興,青年先行”的青春諾言!(通訊員 王蕊 卯明駿 劉峻赫 逯彥鵬 王玉涵 李茜梓 史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