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破解增產與減耗矛盾 中化農業MAP實現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雙贏
在農業生產中,“糧食增產”與“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常被視為矛盾體,但中化農業MAP的實踐正在打破這一認知。其近期發布的《MAP 2024 綠色高質量發展報告》顯示,通過“良種+良法+良機+良技”的技術集成,MAP服務的農戶在2024年實現節水20%、節肥1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14.82%,碳排放強度降低10.70%,用實打實的數據證明 “增產與減耗” 可同步實現。
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綠色轉型的背景下,科技創新成為驅動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強力引擎。自2020年起,中化農業MAP構建綠色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通過覆蓋全國多區域的科學調研與數據分析,持續發布年度《綠色高質量發展報告》,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實證參考。
此次報告延續科學嚴謹的調研方法,對21個省份的1761位MAP服務農戶與1091位非MAP農戶開展線上線下結合的實地調研,覆蓋169.9萬畝耕地。廣泛的樣本和真實的數據,確保了各指標結果真實可靠、來源可溯。
在資源節約方面,面對資源緊張與生產壓力雙重挑戰,MAP集成"良種+良法+良機+良技"技術方案,通過土壤健康管理與密植精準調控激活耕地增產潛力,依托智能灌溉與水肥協同實現水資源按需補給,借助智能農機與數字平臺壓縮人工投入,以標準化生產管理為基石,推動農業生產從資源消耗向資源再生轉型。
2024年,中化農業MAP在內蒙古、西北區域及吉林、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大面積推廣玉米高產密植與水肥一體化集成技術,覆蓋面積超過40萬畝,實現節水20%、節肥10%以上。該技術模式有效緩解了糧食增產與資源約束之間的矛盾,推動農業向"高效用地、低耗增產"的綠色方向發展,成為充分釋放土地生產力的典型實踐。
在環境友好方面,中化農業MAP構建"診斷-調控-增效"一體化營養管理方案,系統提升肥藥利用效率;通過測土配方、智能配肥、微生物調控等手段,2024年中化農業MAP農戶平均化肥利用效率提高14.82%,農藥利用效率提高8.84%。在農田碳排放方面,得益于免耕、精準施肥和綠色防控等措施,中化農業MAP服務農戶平均碳排放強度降低10.70%,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在西北棉區,中化農業MAP推廣精準植保模式,應用"站內預混+ 車載混配"等新技術手段提高農藥混配精度和藥效,結合害蟲發生預測模型,指導農戶"少打、早打、打準",藥劑使用頻次平均減少3–5次,畝均農藥成本降低20%,同時有效減低了面源污染風險。
在河北地區,中化農業MAP深入開展"邁保豐"保護性耕作模式探索,結合玉米-小麥輪作體系推廣免耕播種與秸稈還田技術,幫助農戶每畝節本增收達105.5元,通過減少農機作業次數和土壤擾動,顯著降低碳排放。
在產業提效方面,中化農業MAP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驅動農業產業效能系統性躍升。通過創新全程技術方案與標準化服務體系,深度融合生物技術、工程技術、管理技術與數字化技術,顯著提升土地產出率與資源轉化效率;同步優化生產要素配置,降低全鏈條運營成本,打通"單產突破—降本增益—價值延伸"的產業升級路徑。報告顯示,2024年中化農業MAP農戶平均畝收益高于非MAP農戶10.36%。
安徽阜南種植大戶邵慶狼的經歷就是中化農業MAP技術普惠的縮影,依托MAP全程定制化服務,從精量播種、分期追肥到綠色植保,邵慶狼的農田生產成本單季節約上萬元。"MAP智農"APP更成為邵慶狼的"田管家",讓他足不出戶即可實時掌握田間動態,科學應對風險。
在內蒙古達拉特旗,針對耕地碎片化、資源分散化等發展瓶頸,MAP協同地方政府創新構建"龍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農戶"四級聯動機制,引導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整合零散地塊,實現"小田并大田"的規?;僭?。通過"訂單保障+全程托管"雙輪驅動,農戶同步獲得三重收益,形成"租金+分紅+務工薪金"的多元增收體系,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報告同樣突顯了MAP在提升農產品綠色優質供給方面的有效探索。2024年,中化農業MAP通過全過程精細化管理提升農產品品質,構建"生產標準化 +品控數字化"雙驅體系。依托區塊鏈與大數據技術打造 MAP beSide全程品控溯源系統,實現從種植、加工到流通的全鏈條透明化管理。
這些技術及體系落地的背后,是中化農業MAP對農業生產痛點的精準洞察。傳統種植中,農戶常因“不懂技術”導致資源浪費與環境壓力,而MAP通過“技術集成+全程服務”,將復雜的綠色技術轉化為 “可操作、可復制” 的方案。中化農業MAP正用實踐證明:農業綠色轉型不是“犧牲產量換環?!?,而是用技術創新找到兩者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