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時代,如何重建公關信任?慧科訊業發布《2025年 AI時代公關白皮書》
當前,AI技術正以驚人速度重塑企業公關生態。隨著近年來AI技術的井噴,從AIGC到AI Agent,眾多技術的發展也為公關行業帶來了新的工具和方法,推動行業的應用不斷進步。美國調研機構Muck Rack 2025年報告的顯示,目前3/4的公關專業人士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其中,93%使用AI的公關專業人士表示加快了工作速度,78%表示提高了工作質量。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工作中借助AI技術展開營銷、公關等工作,實現降本增效。然而,高速發展的AI正在重塑媒介環境,從傳播路徑、生成內容到消費者習慣,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傳統的公關策略面對當下的傳播環境與危機事件已不再百試百靈,公關行業從業者亟需探索AI新時代下的公關法則。
洞察到這一趨勢,慧科訊業Wisers發布《2025年AI時代公關白皮書》,在白皮書中對2025年AI相關代表性的公關事件進行回顧與總結,為企業理性應對AI相關事件提供參考。同時,揭示AI如何賦能危機公關從被動響應升級為主動洞察、精準決策、高效修復,并提供可落地的策略框架,幫助企業更好地把握危機處理的關鍵,轉危機為契機。
生成內容、技術應用及公關傳播:2025年三大AI公關“雷區”
AI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同時也埋下了新的危機隱患。從虛假信息和謠言的泛濫、難以辨識,到算法公平性在企業輿情把控上的重大改變,AI帶來的不確定性正引發公眾對平臺推薦機制的廣泛討論。近年來,AI相關危機事件頻發,基于慧科訊業觀察及盤點,隨著算法的演變和技術的升級,企業在生成內容、技術應用及公關傳播等方面都可能面臨AI帶來的挑戰。
AI生成內容真假難辨,明星視頻成為“重災區”
隨著AI技術發展,僅需幾段公開視頻即可生成以假亂真的內容,AI合成明星換臉視頻也成為侵權重災區。不法分子利用AI換臉技術偽造名人或普通人的視頻,用于詐騙、虛假宣傳等違法活動。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包含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TCL創始人李東生在內的多位代表或委員關注并呼吁“AI換臉擬聲”治理,并建議加快立法進程,在安全與發展并重的基礎上發展AI能力,強化行業自律共治,明確平臺、企業等各方的責任和義務。
AI技術應用于灰黑產,行業亂象亟待遏制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的濫用已成為黑灰產升級的核心驅動力,呈現隱蔽化、產業化等特征。例如使用人工智能機器人撥打惡意營銷電話已經成為行業常見現象。首先是機器人不知疲倦,可以日夜撥打營銷電話,其二,智能機器人輸出的聲音由真人錄音制作而成,讓接聽用戶難辨真偽。
2025年央視3·15晚會就曝光了“AI外呼騷擾電話”黑色產業鏈,揭開了電話背后的“AI營銷機器人+個人信息竊取+虛擬運營商小號”的完整體系。針對“3·15”晚會曝光的智能機器人撥打營銷騷擾電話、虛商實名制要求落實不到位等問題,監管部門立刻采取行動。工業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視,連夜組織北京、上海、廣東等地通信管理局對涉嫌違法違規主體進行調查處置。
慧科訊業數據顯示,這一事件在微博平臺登上7個熱搜,總討論量超2.6萬,獲得閱讀量超1.2億。3·15曝光圍繞“騷擾電話”、“產業鏈”、“AI機器人”、“外呼業務”等熱詞展開報道,隨后監管部門有所動作,“回應”、“連夜部署”、“查處”、“調查處置”等熱詞傳播也較為突出。
此次315晚會曝光的“騷擾電話號碼無需實名認證”問題再次提醒我們,只有通過多方協作和技術手段的升級,才能真正解決騷擾電話這一頑疾,維護公眾的合法權益和安寧生活。如何在促進技術創新與保護用戶權益之間取得平衡,是行業與監管機構需要長期思考的問題。
對人工智能企業而言,炒作也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宣傳確實可以幫助企業迅速獲得市場關注,打響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公眾對技術過高的期望也帶來了更大的失望風險,一旦產品無法滿足這些期望,信任危機就會爆發。
目前,大多數企業應用AI時采取“人機協同”的工作模式,即AI輔助真人員工工作,在效率提升、擴展創意等方面優化現有工作。然而,對AI“搶飯碗”的焦慮情緒也在蔓延,部分企業應用AI以削減人工成本的新聞也引起廣泛關注和熱議,大量裁員的新聞引起企業輿論危機。
人工智能技術對輿情監測與公關行業的影響正全方位重塑行業格局,AI技術成為了一把“雙刃劍”,其迅猛發展既為企業提升效率帶來了機遇,同時也為品牌聲譽管理帶來了挑戰。對企業來說,避免危機公關的最好做法就是提前預防,從平時做起,時刻銘記消費者為中心,防患于未然。
處理AI危機,從事件應對到信任構建
與一般公關事件相比,AI相關危機的差異源于技術帶來的獨特屬性和信任挑戰,其復雜性遠超傳統危機,也為企業處理事件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因此,企業在應對AI相關的事件中,首先需要充分理解并掌握特性。
技術黑箱性與透明度焦慮:AI決策過程的不可解釋性,加劇了公眾對“算法偏見”的疑慮。危機發生時,企業僅道歉或否認往往不夠,需要提供更高程度的算法透明度或解釋。
內容真偽的顛覆性挑戰:深度偽造(Deepfake)等技術模糊了真實與虛假的界限,產生明星換臉詐騙等。公眾對信息來源的真實性產生普遍焦慮,企業自證清白或辟謠的成本和難度劇增。
“技術雙刃劍”的倫理拷問:技術本身是中立的,但其應用方式直接關聯企業價值觀。若將AI用于惡意營銷、大規模替代員工等行為,引發社會焦慮或過度營銷透支期待,對品牌聲譽造成深層次傷害。
速度與規模的空前壓力:AI生成和傳播內容的速度,以及社媒算法的放大效應,使得負面輿情能在極短時間內形成“海嘯”。留給企業的響應窗口期被極度壓縮。
“人機關系”的公眾情緒敏感點:對AI“取代人類工作”的廣泛社會焦慮,使得任何涉及AI替代人力的決策都可能被解讀為“冷酷裁員”,極易觸發情緒化危機。
相應地,AI危機的公關應對也需升級,通過前期、中期、后期三步走,構建AI時代的信任驅動型危機治理框架。
前期監測預警,AI驅動智能雷達。企業可借助先進的AI輿情監測工具如慧科訊業WisersOne,利用NLP、情感分析、圖像/視頻識別等技術,迅速識別捕捉涉及“AI替代”、“算法偏見”等敏感話題的早期苗頭,及時響應。同時實現全渠道覆蓋與語義深挖,覆蓋全域媒體(尤其短視頻、社交平臺),不僅監測關鍵詞,更理解上下文語義、情感烈度及傳播路徑,精準識別潛在危機信號。
事件敏捷響應,重在速度、真誠與透明度。在處理事件過程中,企業需要把握關鍵的黃金窗口期(0-6小時),利用AI監測快速確認事實,內部快速決策。并針對不同的AI技術相關危機類型做出誠懇、具體的回應,而非千篇一律的官方回應口吻或過度堆砌技術語言,避免造成反感。
后期修復與復盤,通過行動重塑信任。事件應對后,企業仍然需要持續行動,在危機過后主動與媒體、KOL、行業專家、用戶社群等進行開放對話,通過保持溝通重新建立信任。此外,也需要對危機事件及處理方式進行復盤,優化內部流程,從而避免之后的危機再次發生。
AI時代,企業需要積極擁抱AI技術,用好這把“雙刃劍”,加速公關進化。大模型等AI技術及更強大的算法和算力能為企業帶來更快、更準、更智能的公關輿情處理工具,緩解了傳統危機公關常見的信息過載、響應遲緩、洞察滯后等痛點。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企業可建立完善的7/24輿情監測機制,制定完善的輿情管理預案,加強內部管理,提高輿情應對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成立于1998年,慧科訊業擁有27年的客戶服務積淀,累計服務客戶超過3000家,行業頭部客戶超過500家?;劭朴崢I在公關輿情分析、品牌營銷、消費者洞察管理、增長提效、及營銷數字化領域內沉淀并積累了14個行業的大數據資產、AI技術和模型、算法能力、及客戶服務經驗等,基于覆蓋全網大數據資料庫,為企業提供輿情監測及負面預警服務。
背靠擁有100+ AI及大數據專家的Wisers AI Lab,慧科訊業通過行業領先的數據源、深厚AI技術積累和豐富行業knowhow,輕松識別及高效處理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多模態數據,助力監測實時、全面、準確,驅動企業精準決策與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