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識智能:自動駕駛商業化,如何重塑千億城配物流生態?
在廣袤的西北沙漠邊緣,一輛無人駕駛物流車正在申通快遞的網點間自主穿梭。
它精準識別著沙漠公路上的行人與信號燈,將包裹準時送達。在這片曾經只有駱駝和越野車才能征服的土地上,這臺智能機器已然行駛了數千公里。
這不是科幻電影場景,而是九識智能日常運營的一個縮影。
當大多數消費者還在討論Robotaxi商業化時,這家成立僅四年的企業已經將L4級自動駕駛技術帶出實驗室,投入到真實的商業場景中。
中國自動駕駛切入配送物流賽道
九識智能的創立背景,也是中國自動駕駛行業發展的時代印記。
2021年8月,曾在百度硅谷研發中心從事自動駕駛研究,也是百度Apollo開源系統早期貢獻者之一的莊立,在失去了硅谷的工作之后,回國創業并在蘇州工業園區創立了九識智能。慢慢地來自百度、華為、Waymo等企業的技術專家和中美頂尖高校的博士團隊,也加入了這場將自動駕駛落地并商業化的探索之中。
這家公司的誕生,正值自動駕駛行業面臨重大轉折點,資本開始回歸理性,商業化落地成為行業生存的關鍵考驗。
同樣從硅谷回來加入九識智能的CEO孔旗,其職業經歷幾乎是中國自動駕駛發展的縮影——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本碩、普渡大學博士的學術背景,加上曾任百度硅谷自動駕駛初創團隊規劃決策負責人、京東北美自動駕駛首席科學家的從業經歷,使他深刻認識到自動駕駛行業面臨的商業化困境。
在自動駕駛和無人車領域,百度Apollo帶給行業開源的系統與技術資料非常成熟、充足,為國內很多自動駕駛和無人車公司提供了基礎。可以說中國的無人駕駛行業能快速發展、反超歐美,就是建立在這種鼓勵開源、相互促成的社區氛圍上的。
“九識也是在百度Apollo開源系統平臺上,完全自主研發的。也是莊立他們經過了很多嘗試和摸索,才最終選擇了做無人物流車這個細分賽道。”孔旗說。
技術直男的莊立和創始團隊是從技術提升物流站點效率的角度切入的,將九識定義為物流產業賦能。基于對行業趨勢的體感和洞察,他們提出了“低速大于高速,載物大于載人”的戰略判斷,認定城配物流會成為智能駕駛落地第一站。
這一判斷基于一個簡單卻深刻的商業邏輯:載物對自動駕駛的容錯率要求相對較低,因此從中低速載貨場景開始,逐步拓展到其他場景更為可行。
“所以那時候,九識從一個純算法和軟件的思路,進一步轉化到做出真的軟硬件一體的產品。而且這個軟硬件一體的產品還得看誰買單,能不能帶來真實價值,這些對九識來說是很關鍵的轉變。基于這個角度判斷,自動駕駛最先規模化的,應該是在物流場景中把技術和產品打通。”孔旗說,“這個過程中也有投資人勸過九識換賽道,當時團隊還是堅持了自己的判斷,直到23年中,九識發布了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量產車型Z5,這是在機動車道上低速城配領域里程碑式的突破。”
與此同時,政策層面推動“2025高度自動駕駛商業化”目標,為行業發展注入政策動能,加速了無人物流車行業相關企業的發展步伐。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九識智能發展的時代背景和市場機遇。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九識智能已在全球近300座城市實現L4級無人車的規模化運營,累計安全行駛里程突破3300萬公里,在國內無人物流車行業市場占有率超70%,并成功進入新加坡、日韓、中東及歐洲等海外市場。
在國內,目前九識已深度服務中國郵政、通達系、國藥器械、佳通輪胎等多場景行業客戶及其生態合作伙伴,構建起覆蓋快遞快運、生鮮商超、醫藥冷鏈等的智慧城配物流網絡和行業解決方案。
目前,九識團隊已匯聚了近1000名技術人才,平均年齡約28歲,在蘇州、北京、美國硅谷設有研發運營中心,形成了全球化技術協作網絡。這種組織架構確保了九識既能保持技術前瞻性,又能快速響應市場需求。
這也讓九識在成立四年內就成長為中國獨角獸企業、全球獨角獸企業,并在2025年完成近3億美元B輪融資,成為自動駕駛寒冬中罕見的成功案例。
產品層面,護城河是什么?
產品層面,目前九識已經構建了相對完善的產品矩陣,并且已推出Z系列、E系列和L系列無人物流車。
其中,Z系列專注于多場景的重貨與長距離運輸,容積達到10m3,載重可達2噸。E系列則針對“輕拋貨”(體積大、重量輕)設計,載貨空間優化至6.5立方米。最新推出的L系列專注于重載物流場景,以1800kg載質量、400V高壓快充等核心優勢,完善了企業在城配B2B市場的全場景布局。
橫向來看,九識的競爭力則主要需要從技術、成本控制以及生態鏈建設三個方面去考量。
首先,在技術層面,九識通過ZOE 2.0架構實現傳感器無縫擴展,Transformer骨干網絡統一檢測動靜態障礙物與地圖元素。其端到端決策模型將響應速度壓縮至35ms,較行業平均快4倍。車規級硬件通過30萬公里耐久測試,固態激光雷達壽命超5年,遠超競品1~3年水平。
此外,在極端環境方面,從敦煌戈壁到迪拜沙漠,九識無人車經受住了-30℃至60℃的考驗。鄉村道路場景中,Footprint坐標系與Map Transformer V2模型解決GPS信號丟失問題,泥濘路面識別準確率達99.8%。傳感器自清潔系統在雨雪天氣中保持99.9%的感知精度。
其次,成本控制方面,目前九識是“硬件銷售+軟件訂閱”模式,這大幅降低了客戶使用門檻。同時通過自研車規級硬件國產替代,降低50%遷移成本;動能回收系統提升續航30%。
更重要的是,幫助客戶降低運營成本。
在敦煌申通等案例中,九識無人車幫助客戶實現了運營成本的大幅降低。甘肅敦煌申通網點購置2臺Z5后,月均成本從1.2萬元(人工+燃油)降至6000元,旺季用工缺口解決,年省10萬+。
最后,回到生態的建設。在生態建設層面,九識通過構建“政-產-研-用”協同的開放生態,持續鞏固其行業領導地位。
一方面與寶灣物流、極兔、申通等頭部企業建立深度場景合作,形成“技術-場景-數據”的正向循環;另一方面與汕頭高新區、蘇州工業園區等地方政府共建無人配送管理標準,推動路權開放和政策創新。
這種多方共贏的生態模式,既加速了無人配送技術的商業化落地,更使九識成長為連接技術、產業與政策的核心樞紐,驅動整個無人物流配送行業向規模化、全球化發展。
但對于企業的護城河,莊立、孔旗和團隊心里都非常清晰。從第一性原理出發,自動駕駛的核心壁壘還是在于數據,任何技術框架都離不開真實海量數據的訓練。只有通過爆款產品,讓無人物流車真正在城市公開道路上進行真實的運營,通過海量的數據,對自動駕駛技術進行不斷迭代,才能提高自動駕駛技術的場景理解能力,真正做到安全、高效。
“隨著無人物流車的規模擴張,生產、交付、售后等體系打造和維護的軟實力也將會是九識智能未來新的護城河。”孔旗說。
兩大維度開啟未來增長曲線
至于未來的增長曲線,全球化布局與多場景拓展仍將是九識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在自動駕駛行業逐漸從技術驗證邁向規模化應用的關鍵階段,九識正以清晰的戰略路徑加速推進國際化落地與多元化場景融合,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與發展空間。
在全球化方面,九識不僅成功進入新加坡、阿聯酋、日本、韓國等市場,更奪得新加坡首張自動駕駛物流車官方牌照,成為該地區無人配送領域的先行者。
此外,九識與DHL合作在迪拜開展自動駕駛試點項目,并參與新加坡TR-68國際標準的修訂工作,體現出從市場進入到標準制定的深層全球化策略。
“我們的車輛已在新加坡濱海灣花園執行花卉配送任務,樟宜機場也正與我們密切接洽。同時在中東、奧地利等地區,已有客戶開始實際使用九識的物流無人車。”孔旗指出,隨著出海戰略的深入推進,九識將持續推進“基于本地化的創新”,進一步適應不同地區的法規環境與用戶需求。
在多場景化方面,九識正迅速突破物流配送的邊界,向安防巡檢、市政服務等多個領域延伸。例如,九識與北控北斗合作開發的燃氣管網無人巡檢系統,融合PPB級高精度燃氣泄漏檢測技術與L4級自動駕駛能力,實現了管網全天候、自動化、高精度的安全監測,有效提升了城市公共安全水平。
2025年6月,九識產品線迎來重要升級,發布多款全新無人車型,包括E6長續航版、E6 MAX、E6 MAX長續航版及Z5冷藏車。其中E6 MAX系列以7.4平方米的超大貨艙容積為核心突破,極大提升了電商快遞等輕拋大體積貨物的運輸效率,顯示出九識在場景定制化與產品矩陣化方面的強勁能力。
可以看出,九識已在全球化與多場景化兩條路徑上形成良性互動的戰略格局。通過持續拓展海外市場、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推動產品創新與本地化適配,九識不僅提升了品牌國際影響力,也積累了豐富的跨場景技術與管理經驗。
小結:
九識智能的崛起代表了自動駕駛領域一種新的發展思路,以商業化落地為導向,以客戶實際需求為牽引。
這種思路的快速落地優勢在九識的發展歷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從最初的技術研發到規模化商業落地,九識只用了一年時間;從第一款量產車型發布到成為全球L4城配賽道領跑者,九識只用了兩年時間。這種發展速度背后,是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和對技術路線的理性選擇。
未來,隨著全球智慧物流、智能城市與服務需求的不斷增長,九識有望在更廣闊的舞臺實現規模化落地,迎來新一輪增長。
正如九識聯合創始人周清所言:“自動駕駛的未來不在炫技,而在落地。當技術真正服務于成本、安全與效率,它才能被市場接受。”九識智能的實踐表明,自動駕駛不再是遙不可期的技術幻想,而是正在發生的商業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