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急難愁盼” 風雨蘭項目全鏈條服務構筑長者腦健康“防護網”
“剛開始評估的時候,我真的不合格,問我今天是幾月幾日,我都不知道。”在風雨蘭項目終期監測會議上,一位阿姨的分享讓在場者動容;而如今,她通過寫日記記錄生活,“精神充實了,腦子的細胞也調動起來了”。這種改變,正是風雨蘭項目聚焦長者 “急難愁盼”,構建“科普-篩查-干預-支持”全鏈條服務體系的生動縮影。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加速,認知障礙已成為威脅老年人健康的"隱形殺手"。據國家衛生健康委,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約有1507萬認知癥長者,其中近1000萬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據《認知癥老年人照護服務現狀與發展報告》,預計到2030年,我國認知癥人數將達到2220萬,2050年將達到2898萬。深圳最早的建城區羅湖區已率先進入老齡化階段,認知癥防治需求迫切。
在此背景下,風雨蘭項目以國家政策為指引,貫徹落實《應對老年期癡呆國家行動計劃(2024-2030年)》《廣東省老年癡呆防治促進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等文件精神,探索"家庭-社區-醫院"協同的老年認知障礙全程管理"文華模式",通過科普宣傳、篩查評估、體腦激活干預和家庭支持四大板塊,系統性回應認知障礙防治需求。
風雨蘭項目由羅湖政協委員公益基金資助、壹基金負責管理實施,由文華社區工作站、文華社康中心及東西方社工服務社提供執行支持,項目落地于羅湖區黃貝街道文華社區。
對于羅湖政協委員公益基金和壹基金來說,風雨蘭項目都是一次新領域的新嘗試。政協委員超過500人次參與了包括項目的前期調研與評估、項目啟動儀式、腦健康嘉年華、項目科普與篩查、每季度項目監測會等環節,是委員公益基金集體公益、全程陪伴的最佳詮釋。
"從人的改變,到社會的改變",風雨蘭項目證明了家庭-社區-醫院協同的體系在認知障礙防治中的作用。壹基金秘書長李弘表示:"項目深度干預社區的一個社會問題,針對人群建立了持續的干預機制,是一個優秀成功項目的最重要的體現之一。未來,希望壹基金能繼續攜手委員公益基金等多方力量,共同探索新議題,服務羅湖,服務羅湖社區的百姓。"
兩年間,風雨蘭項目從零開始,構建了"科普宣傳-篩查評估-干預服務-家庭支持"的全鏈條服務體系。志愿者們的專業的指導和朋友、家人的溫暖陪伴,讓老人愿意從家里走出來,走出沉默的屋子,再一次勇敢地擁抱這個和自己年輕時大不相同的世界。
為提升轄區居民對認知癥"早知道-早識別-早治療",項目開展了28場科普活動,服務2037人次;聯合深圳市人民醫院、文華社康中心及志愿者團隊,采用社區活動篩查、集中篩查與社康體檢聯動等方式,完成2217人次的AD8初篩,并對574名高風險長者進行二次評估,精準鎖定干預人群。當一位長者因篩查及時確診輕度認知障礙并介入干預,其背后是一個家庭免于陷入照護危機的可能。
針對風險人群,項目通過運動、手工、懷舊、音樂及游戲等多種形式,開展了150節體腦激活小組,服務1789人次。同時,為重點認知癥家庭提供定期走訪、風雨蘭關愛包,同時成立"風雨蘭家屬互助會",每季度組織認知癥家屬舉辦政策分享、照護技巧交流與情緒支持等活動。
一位參與體腦激活小組的長者向壹基金工作人員反饋:"如果你不參加這個活動,這個大腦就在休息是吧?就不會動,趕來了參加活動以后,這個大腦好像也在運動,也在運轉一樣,跟著大家一起來開心,跟著大家一起來往前走。"
項目組在專家的指導建議下,運用MoCA(蒙特利爾認知健康評估量表)等量表為服務對象在服務前后進行了評估服務。結果顯示,服務對象認知功能的各個維度均有改善。
項目實施過程中,多方參與、融合,形成了多方協同的工作機制,搭建了一支跨領域的專業項目團隊,得到了來自深圳市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梁真院長團隊、深圳市人民醫院、深圳市羅湖區人民醫院、深圳市中醫院、羅湖區中醫院等多家專業單位與團隊的專業支持,各方通過優勢互補,實現了資源的最大化共享,為項目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這不僅是一次社區健康服務的實踐,更是對老齡化社會痛點的系統性回應。
項目實施兩年時間,風雨蘭項目超預期完成了項目實施方案各項指標要求:共計完成社區長者腦健康篩查2217人次,完成評估574人,開展科普活動28場,體腦激活小組課程服務150場次,居家自助直播課96場次,招募并培訓腦健康初篩查與科普人員239人,腦健康評估志愿者109人,初級體腦激活師52人,中級體腦激活師32人,形成市區政協提案2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