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塑金融品牌價值 2025全球金融品牌大會圓滿閉幕
金融品牌正從冰冷的符號進化為有溫度、能共情的生命體,在技術、人文與信任的碰撞中,迎來屬于自己的“AI時刻”。
9月13日下午,北京首鋼園脫硫車間201會議廳座無虛席。2025全球金融品牌大會在此拉開帷幕,來自金融監管部門、行業協會、銀行、保險、證券及學術機構的專家代表齊聚一堂,圍繞“韌性·共生”主題,共議AI時代金融品牌建設的新路徑、新范式。
本屆大會由金融界主辦,旨在搭建一個開放、前瞻的行業對話平臺,推動金融品牌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實現價值升華與生態共贏。
品牌之水:從商業成功到信任沉淀
(金融界總編輯金明正)
金融界總編輯金明正在致辭中,以“水”為喻,闡釋金融品牌的深層價值。他指出,金融品牌既是“順周期中乘風破浪的帆”,也是“逆周期中穩定人心的錨”。
“一個強大的金融品牌是市場信任的凝結,是專業能力的背書,更是履行社會責任的承諾,”金明正表示,“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金融品牌的價值在于持久沉淀的社會認同。
AI+保險: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重構
(原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
原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在主旨演講中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與保險業的融合發展。他指出,保險業正經歷一場“從產品設計到用戶體驗、從風險管理到生態構建的全方位效率革命”。
梁濤認為,生成式AI的出現為保險業帶來多維度變革,尤其在精準定價、智能核保、服務升維、健康管理前置化等領域表現顯著。但他也坦言,目前行業仍面臨數據孤島、實時性不足、合規壓力等挑戰。“AI轉型絕非盲目投入,而是要錨定企業核心戰略目標,精準識別能產生最大價值的領域,”梁濤強調,保險機構需從底層邏輯上重構運營范式,將技術能力系統性植入組織機制。
金融品牌的“AI時刻”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提出,當前已是金融品牌的“AI時刻”。他以“物美+多點”、“甲骨文”、“易中天”“紀連海”等生動案例,闡釋了品牌在AI時代的價值爆發力。“AI即金融品牌、AI即金融財富、AI即金融服務,”王忠民表示,AI不僅改變一切、定義一切,更重新定義了金融品牌的存在方式和價值內涵。
他特別指出,在AI驅動下,金融服務的底層邏輯正被重構,如托管業務取代傳統利差業務、現金流管理從經營現金流延伸至未來可實現現金流與自由資本現金流等。
歷史啟示:服務創新為本,誠信守約為魂
(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周衛榮)
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周衛榮從貨幣金融史的角度,揭示了金融品牌建設的本質規律。他指出,中國最早的貨幣誕生于春秋戰國時期,源于市場買賣與商貿活動的興起;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則出現在北宋,源于四川地區鐵錢流通的困境與民間智慧。“金融創新不是憑空而來,而是與實際需求對接,抓住時代需求,在需求中對接創新才能成功,”周衛榮強調,誠信與守約是金融品牌的生命線。
他以元代紙幣貶值、明代寶鈔遭棄為例,說明失去信任基礎的金融品牌難以持久;而以冀南銀行為代表的紅色貨幣則因“以實物為錨”、幣值穩定,深受百姓歡迎。
伴您一生:銀行品牌的情感價值
(北京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霍學文)
北京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霍學文分享了北京銀行打造“伴您一生的銀行”的品牌實踐。他表示,在低利率時代,銀行競爭已不再局限于利率高低,更在于能否為客戶提供情緒價值與精神愉悅。他進一步介紹,北京銀行正著力打造五大特色金融品牌:兒童友好型銀行、養老金融、專精特新第一行、成就人才夢想的銀行、人工智能驅動的商業銀行。
“我們從兒童金融做起,伴隨客戶成長、就業、成家、養老的全生命周期,”霍學文表示,銀行品牌的建設需厚植企業文化根基,拓展服務邊界,適應傳播新范式。
從傳統到現代:保險品牌的進化之路
(中國精算師協會副秘書長商敬國)
中國精算師協會副秘書長商敬國指出,保險品牌正從傳統“風險轉移”向現代“服務提供商”轉型。在AI時代,信息高度透明,品牌建設不再是泛泛的廣告宣傳,而是凝聚公司真正特點的價值傳遞。
“保險品牌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能干什么并且能干得好,”商敬國強調,保險業未來應在養老金、健康保險等領域深化品牌塑造,避免同質化競爭。他預計,未來保險行業將越來越專業化,各公司需在特定領域形成品牌優勢,推動市場競爭理性化、價格競爭弱化。
成果發布,揭示金融品牌IP化發展新趨勢
本次大會的重要環節之一是《2025金融品牌IP化發展前沿報告》的發布儀式。這份報告聚焦金融品牌IP化發展前沿,從情感共鳴構建到數字場景滲透,從文化價值挖掘到用戶心智占領,為行業提供了全景式參考。
中國精算師協會副秘書長商敬國、金融界集團首席財務官朱穎、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品牌研究所所長王曉樂、中國信保原首席經濟學家、燕梳研究院聯席院長王穩、燕梳研究院聯席院長馬旭共同上臺啟動了發布儀式。這份報告的發布,為金融行業品牌建設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圓桌對話,共探韌性增長與價值共生新路徑
在圓桌對話環節,中國信保原首席經濟學家、燕梳研究院院長王穩作為主持嘉賓,與明亞保險經紀副總裁李曦、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品牌研究所所長王曉樂、中國人保集團原高級專家高星等嘉賓,圍繞"韌性增長與價值共生"主題展開了深度對話。王曉樂指出,品牌建設是心智生產力,金融行業需要堅定品牌信仰,注重品牌體驗。李曦分享了明亞保險經紀在價值共生方面的實踐,強調通過優質服務和專業能力贏得客戶認可。高星則從人保品牌發展歷史出發,闡述了"人民保險服務人民"的品牌理念。
對話嘉賓還就ESG實踐、危機處理、數字化挑戰等話題交換了意見,認為金融品牌建設需要科技向善、品牌向上,在人工智能與人文精神相結合中找到平衡點。
燕梳獎頒獎:致敬行業標桿
大會同期舉行了2025全球金融品牌大會“燕梳獎”頒獎典禮,旨在表彰在品牌建設、金融服務、客戶體驗等多個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和個人。
中國人保、中國平安、中國人壽、明亞保險經紀等機構分獲卓越品牌形象獎、卓越品牌營銷獎、卓越客戶體驗獎等獎項。農業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等銀行則榮獲銀行業品牌傳播優秀案例獎。這些獲獎案例既彰顯了品牌的專業力量,也傳遞了金融的人文溫度,為全球金融品牌向上生長樹立了典范。
金融品牌的建設不再局限于標識與口號,而成為一場關于信任、科技與人文的深度對話。AI正在重新定義金融服務的邊界,而品牌的價值在于能否在技術變革中保持人的溫度。正如多位演講者所言,金融品牌的終極目標不是商業成功本身,而是能否真正“為人民服務”。在數字化、智能化浪潮中,這一初心或許正是金融品牌穿越周期、實現韌性與共生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