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老兵”英韌科技領跑創新馬拉松,為全球存儲注入“中國芯”動力
近日,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正式公示了上海市入選國家級重點“小巨人”企業名單,“芯片老兵”英韌科技位列其中,并獲國家專項資金支持。
從消費級市場的一鳴驚人到企業級領域的強勢崛起,英韌科技以“英”聚英才、以“韌”克難關,用八年時間完成從SATA到PCIe 5.0的全棧覆蓋,成為國產存儲芯片自主創新的標桿企業。
走進英韌科技的研發中心,一排排精密的測試設備與工程師專注的身影,勾勒出這家“上海瞪羚企業”的創新底色。作為一家聚焦存儲控制芯片與固態硬盤(SSD)的無晶圓半導體設計公司,英韌科技自2017年成立以來,始終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跑創新馬拉松”——7年間量產9款存儲相關芯片及系列模組,近3年營收持續翻番,多款產品成為高端市場標桿。
在企業級SSD方面,公司已經從SATA到PCIe 5.0全棧覆蓋,單盤容量最高可達64TB,存儲解決方案適配國產服務器,相關產品已經部署在上海銀行、郵儲銀行數據中心。另外,公司推出多種形態的工業級方案產品,重點保障數據存儲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英韌科技與長江存儲深度協同,完成從Xtacking 2.0到Xtacking 4.0的全棧技術跨越,實現企業級全系產品從控制器到介質的全國產化方案升級,性能提升60%的同時,功耗比優化超50%,為國產存儲生態筑牢根基。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背景下,英韌科技高管團隊深刻認識到存儲技術對AI基礎設施的關鍵支撐作用。其圍繞技術突破、產業生態與未來布局展開深度分享,推動企業實現近三年營收翻番的高速增長。
英韌科技CEO劉剛表示,公司創立之初便瞄準存儲技術迭代的“機遇窗口”——從機械硬盤向固態硬盤轉型、從SATA向PCIe切換的關鍵期。“當時跨國企業壟斷市場,但技術轉型削弱了其傳統優勢。我們這群平均擁有15年經驗的‘芯片老兵’,就是要抓住這個機會,實現‘從0到1’的突破。”
對于AI時代的存儲需求,劉剛強調:“AI大模型訓練與推理對存儲的要求已從‘容量’轉向‘性能+能效’。我們的Dongting-N3系列PCIe 5.0 SSD,通過底層架構創新與全棧技術協同,為數據密集型AI場景提供了突破性存儲解決方案。該產品將存儲性能、能效比與國產化生態深度融合,正加速AI訓練與推理的效率革命。”
展望未來,英韌科技的技術路線圖已清晰鋪展:在技術方面,2026年,公司將推出PCIe 6.0產品,全面支持AI時代數據中心對存儲設備的高帶寬(32GT/s)、低延遲及高密度部署需求,為高密度算力集群和實時數據處理場景提供可靠保障。同時還將研發CXL技術,解決AI場景下的存儲池化難題。
在生態合作方面,英韌科技還會加緊和國產生態鏈的合作。目前,英韌除了緊跟國產閃存顆粒的進展外,還與國內芯片封裝、測試廠商展開全面生態合作,并與鯤鵬、海光、飛騰等CPU廠商完成了產品適配認證。
與此同時,英韌科技也將繼續開展全球化布局。目前,公司消費級產品已經覆蓋30多個國家與地區市場,企業級產品已經通過直供跨國廠商,形成了差異化出海模式。
從上海張江到全球市場,英韌科技用八年時間證明:在芯片這個需要“慢功夫”的領域,以創新為引擎、以韌性為燃料,中國企業完全能跑出自己的加速度,深化產業影響力,為全球存儲市場注入“中國芯”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