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同源·文化同心|緣起衡陽:一場跨越山水的文化叩問與和平宣言
祝融峰頂,云海翻涌,和平宣言隨晨光傳向世界;
石鼓書院,墨香四溢,文化智慧在古今對話中迸發;
湖湘大地,孝緣流轉,傳統美德于溫情互動中傳承。
秋分時節,湖湘大地桂子飄香,金風送爽。2025年9月下旬,一場以“緣”為紐帶、以文化為內核的系列盛宴,在歷史文化名城衡陽徐徐展開。從南岳祝融之巔的莊嚴宣告,到石鼓書院內的智者交鋒,再到古文字與孝道溫情的社會實踐,著名文化傳播者唐健文先生攜“緣家人”及多家國家級文化機構,完成了一次對中華文明根脈的深度探尋,并向世界發出了響亮的“和平之聲”。
一、 祝融峰頂:以緣為念,向世界發聲
9月21日,國際和平日。清晨的南岳衡山祝融峰,云霧繚繞,宛若仙境。在這片自古被視為天人交匯的圣地,一場莊嚴的和平宣講儀式如期舉行。活動由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世界華人協會、中國古文字博物館等機構共同發起。
面對浩瀚蒼穹與連綿群山,唐健文先生代表“緣家人”向全球發出宣言:“浩瀚蒼穹,萬物同源;和平之道,乃人心所向。愿以善意連結萬邦,以真誠照亮未來……”這聲音,既是對中華文明“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理念的當代詮釋,也是中國人民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摯承諾。當旭日東升,金光灑滿峰頂,“世界和平緣——和平到永遠”的誓言,已隨風啟程,傳向五洲四海。
二、 石鼓書院:匯智聚力,為文化賦能
和平的呼喚需要文化的基石。兩日后,文化的焦點從高山之巔轉向千年學府。9月23日,衡陽石鼓書院內,一場高規格的文旅專題座談會匯聚了本地文史專家與三方聯合考察團的核心成員。
筆會環節,唐健文先生揮毫潑墨,一個蒼勁有力的“緣”字躍然紙上,贈予書院永久收藏。他帶來的【中國古文字·百家姓】書法作品,更將座談會引入了深邃的歷史時空。座談會上,衡陽市專家劉忠平、彭麗、郭幸君分別系統闡述了湖湘文化、紅色文化及衡陽三千年文明史,夯實了討論的學術根基。
考察團團長唐健文則站在亞洲文明互鑒的高度,為衡陽文旅把脈,提出深挖古文字等獨特文化符號,打造具有國際辨識度文化IP的遠景規劃。衡陽市人大常委會原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謝宏治系統梳理了衡陽的核心文化品牌,指明了開放創新的發展方向。楊能、龍繼紅、何恒芹等嘉賓從文化保護、研學旅行、產業安全等角度建言獻策。這場思想的碰撞,為“天下南岳、文化衡陽”的品牌建設注入了新的動能,開啟了央地合作的新篇章。
三、 金石銘情:以姓為橋,喚醒孝道傳承
理論與規劃之外,更需具象的載體與溫情的實踐。同期舉辦的“中國古文字‘百家姓’書法作品展公益行暨孝文化傳播活動”,正是此次衡陽之行的生動注腳。
這一場融合文化尋根與孝道實踐的文化盛宴在南岳衡山、衡陽石鼓書院及永州祁陽等地次第展開。唐健文先生以生動的講解,將古老的姓氏淵源與文字演變化為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吸引了跨越半個世紀的多代際觀眾乃至外國友人。這不僅是一次藝術展覽,更是一次全民的文化尋根,激發參與者對中華文明根脈的濃厚興趣,激活了深植于血脈中的認同感。
尤為動人的是活動的“孝文化”實踐部分。在導演蔣永為的鏡頭下,“緣家人”團隊前往永州祁陽,探望唐健文年近百歲的雙親及其他長輩。一聲聲“緣爸爸”、“緣媽媽”,一次次樸實的洗腳按摩、家常共餐,將經典的《二十四孝》故事轉化為當代的溫情互動。此舉超越了血緣,以“緣”文化為紐帶,深刻喚醒了對親情陪伴與反哺感恩的重視,展現了中華“和合”理念強大的當代感召力。此次活動的相關場景將被收錄入《新二十四孝》微電影,推動傳統美德的當代傳播。
南岳之約:緣聚天下,文脈綿長
文化薪火,生生不息;和平愿景,代代相傳。此次衡陽之行,如同一幅精心繪制的長卷:和平宣言是其高遠的精神旗幟,智庫座談是其堅實的學術骨架,而古文字與孝道實踐則是其豐滿的血肉與溫熱的靈魂。三者環環相扣,由宏大象征至具體落地,由理論探討至情感共鳴,共同詮釋了“緣聚天下”的深刻內涵。
它昭示我們,文化自信并非空中樓閣,它源于對根脈的敬畏(古文字),立于智慧的創新(智庫座談),成于向善的行動(孝道與和平)。當和平的呼聲從千年南岳傳出,當古老的文字在青年心中種下種子,當孝道的暖流浸潤現代家庭,衡陽這片土地所承載的,已不僅是湖湘文脈,更是中華民族走向未來、擁抱世界的從容與力量。其文化深度與情感溫度,必將產生廣泛而持久的社會影響力,為構筑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促進社會和諧與世界和平貢獻重要力量。這場秋日里的文化盛宴,其回響必將深遠而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