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國際旅行健康大會在京舉辦 中外專家共商構建全球旅行健康共同體
在全球氣候變化、人口流動加速以及新發、再發傳染病頻繁出現等風險交織下,引發了對全球旅行和貿易的深刻影響。以“創新引領,健康護航——構建高質量全球旅行健康共同體”為主題的2025國際旅行健康大會于9月26日至27日在北京成功舉辦,會議聚焦“全球衛生治理、健康旅行、高質量創新發展”三大核心理念,匯聚全球智慧和科技創新,共探國際旅行健康產業新未來,共商、共建、共享如何邁向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合作的高質量發展的衛生健康事業。本次大會由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北京)指導,北京慢性病防治與健康教育研究會、北京市感染性疾病研究中心、北京市態靶中西醫結合研究院聯合主辦,北京松瀾旅醫科技有限公司承辦。會議吸引了來自國家衛生健康、疾病控制、文化旅游、中醫中藥、衛生檢疫領域以及國際相關組織、研究機構、高等醫學院校在內的國內外500余名專家學者積極參與,成為國內首次實現“衛生健康+文化旅游+中醫中藥+出入境旅行安全”等多領域深度跨界的高規格國際會議。
宏觀視野:旅行健康成為國家戰略與全球議題
大會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在視頻致辭中指出:“旅行不僅是空間的移動,更是健康生活方式的載體。中醫藥‘治未病’的理念與旅行醫學的預防導向高度契合。”他提出,應推動中醫藥在旅行前、中、后全周期的健康干預中發揮作用,為全球旅行者提供“融合古今智慧”的健康保障。
全國旅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文旅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長孫若風強調,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與健康保障體系同步推進:“未來旅游目的地的競爭力,將不僅取決于景觀與服務,更取決于其健康安全體系的成熟度。旅行健康應成為旅游標準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球協作:從治理破局到區域實踐
北京大學全球衛生研究院院長、世界衛生組織(WHO)前助理總干事任明輝教授,在主旨報告中全面剖析了全球衛生治理的結構性挑戰、現狀以及應對措施等,明確指出,國際旅行健康是跨境公共衛生屏障的關鍵環節。通過源頭口岸、合作共建;協同援助、優化整合;數智賦能、信息共享;多邊治理、共治共贏的路徑,支持發展中國家衛生發展、引領區域性衛生發展倡議的目標,打造全球旅行健康治理體系與能力。中國通過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各締約國家一起,參與《國際衛生條例》修訂,制訂《大流行協定》,為全球治理發起新倡議注入新動能,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國際旅行醫學會(ISTM)主席Anne McCarthy表示:“疫情后旅行模式深刻變革,老年旅行、慢病管理、遠程醫療等需求激增。ISTM將繼續通過GeoSentinel全球監測網絡、專業認證體系與中國合作,提升旅行健康服務的可及性與專業性。”
ISTM亞太區聯絡人Jenny Visser則聚焦區域合作:“亞太地區旅行活躍但資源不均,需加強本土化人才培養、數據共享與應急響應協作。中國在數字健康技術、疫苗研發等方面的經驗,可為區域旅行醫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跨界融合:從理論到實踐的“中國方案”
大會設置多層次交流環節,兼顧學術深度與實踐價值。專題報告聚焦 “陌生環境傳染病防控”、“旅行皮膚問題防治”、“銀發康養旅游”等實用場景及趨勢,三大分論壇則分別瞄準 “銀發經濟與旅行健康”、“輸入性傳染病監測管理”、“醫防融合賦能”,結合案例分享與圓桌討論,推動理論落地實踐。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副院長楊志云在主持論壇時指出,大會首次實現了“醫、旅、防、檢”四大系統的同臺對話:“從傳染病溯源預警到旅行健康服務標準化,從AI賦能到中醫藥防控,中國正在探索一條多學科協同的實踐路徑。”
會議期間,《旅行醫學實用手冊》及旅行醫學AI知識庫兩項重要成果正式發布。《旅行醫學實用手冊》由張奉春教授、王貴強教授主審,金榮華院長、王璽所長主編,匯聚國內權威專家的實戰經驗,為旅行者提供系統、實用、可信的健康指導。同時,北京松瀾旅醫科技有限公司發布了全球首個專注于旅行醫學的AI知識庫,面向旅行者、旅行機構及醫療構提供智能化、專業化的健康服務支持。這兩項成果集中展現了我國在“科技賦能、標準引領、產業協同”方面的創新實力與發展趨勢。
成果與展望:從共識到行動
旅行健康已從“專業概念”邁向“大眾剛需”,需通過醫防協同融合政策、產業技術標準規范、國際合作共建共享共治三大路徑同步推進。本次大會不僅是中國旅行醫學發展的里程碑,更是為“健康中國”與“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協同推進提供了實踐范本。
組委會宣布將開展籌備組建“國際旅行健康智庫”,推廣旅行醫學AI知識庫,面向大眾進行知識傳播等,并計劃于明年舉辦2026國際旅行健康大會,持續推動全球衛生與旅行健康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