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旱地農業研究新進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日前說,經過多年的攻關,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全國旱地農業關鍵技術和產品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進展。
梅旭榮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旱地農業創新與發展報告"中說,中國旱地農業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嶺、昆侖山以北廣大的北方地區,是主要的糧食功能區和重要的農產品保護區。
針對北方旱地干旱頻繁、環境多變、水土利用過度、生產穩定性下降等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多年來進行了技術研究,根據作物水分供需變化規律,首次確定了抗旱適水的技術適宜性和作物優先性。
他說:春玉米、花生(大豆)、谷子等,春玉米、花生(大豆)、谷子等,西北干旱區的半干旱半濕潤地區是春玉米、馬鈴薯、油菜、冬小麥等;北方的春玉米、谷子、土豆、雜豆為半濕潤半濕潤地區;華北平原半濕潤半濕潤地區為夏玉米、冬小麥、花生(棉)、大豆等。
此外,根據北方不同類型的旱地農田,中國農業科學院制定了不同抗旱、適宜水的種植主導技術,開發了配套技術產品,實現了標準化,降水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
旱地農業提供了全國43%的糧食和75%以上的牛肉和羊肉,而該地區也是一個易貧困和生態脆弱的地區。"梅旭榮說,旱地農業對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防止重新陷入貧困非常重要。
梅旭榮說,下一步,中國農業科學院將開展旱地農業應用基礎研究、核心關鍵技術和產品、典型區域技術發展模式的研究,向深節水、極端節水方向開展旱地農業科技研究。